/ 分享百科

探秘四川泸县玉蟾山:明代石窟石刻的艺术瑰宝与秘境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30 14:03:04

03:23

封面新闻记者徐庆、见习记者江源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说起川渝两地的石窟,除了著名的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外,川南泸县的玉蟾山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作为我国石窟雕塑艺术延续时间最长、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川渝地区的石窟雕塑大多起源于唐宋时期。但玉蟾山却有明代石刻400多处,其中摩崖造像100多尊。

9月中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报道,探秘川渝石窟、石刻等古迹,深入挖掘川渝地区这些景点背后的“秘密”故事。

为了探寻这一站的秘密,我们来到了四川泸县玉蟾山。与大多数远离城市喧嚣、深藏于山林深处的“秘境”不同,玉蟾山距离泸县县城仅1公里。这些洞刻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在现代都市忙碌的生活中,明朝的魅力却始终从未远离这里。

玉蟾山(泸县宣传部供图)

悬崖造像精美绝伦

千手观音犹如“孔雀开屏”

千手观音是玉蟾山石刻的封面,也是第一尊“迎接”登山者的雕像;也是玉蟾山摩崖造像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这尊石像高5.6米,宽3.5米。细看观音,其线条流畅细腻,神情含蓄慈祥,有11个头、36条手臂。其背后有千手,是执法器具,千手有眼睛,犹如“孔雀开屏”。而且千手有眼,寓意“力量无穷,智慧无穷”。

千手观音

关于千手观音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她是妙庄王的三女。有一年,妙庄王得了一种怪病,用手和眼药就能治好。妙庄王非常爱护自己的人民,不忍心伤害他们的身体。于是三女儿决定捐出她的一只手和一只眼睛来救她的父亲。这个举动感动了上帝,上帝决定赐给她千手万眼,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来救度众生。

九龙太子沐浴图片

千臂观音像下方是堪称“玉蟾雕刻之珍品”的“九龙浴太子”。此龛石雕高1米,宽0.6米,雕刻十分细致。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圆皮太子周围的九条龙都是镂空雕刻的。据玉蟾山景区导游介绍,每当下大雨时,悬崖上的水就会顺着悬崖流入石窟上方的一个水箱。当水箱里的水满了的时候,就会溢出来,流过龙。尾巴穿过龙身,从龙口吐出,营造出“太子浴九龙”的场景。

再次拾级而上,穿过一条长廊,可见一幅“十八罗汉浮海”图。与中国明清时期其他直立罗汉像不同的是,这尊石雕中,工匠们在冰冷的石头上雕刻出密密麻麻、色彩斑斓的人物形象。序言中的线条描绘了滚滚的波浪。神情各异的罗汉骑着龟、虎、麒麟等坐骑,前后呼喊,有说有笑,从容不迫,场面极其热闹。

十八罗汉海漂图片

清朝同治年间,一场大火烧毁了玉蟾山上的古建筑。如今,其现存的400多处石窟雕刻,仍然吸引着现代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尤其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会是玉蟾山相当热闹的日子。人们怀着虔诚的心前来膜拜千手观音像,祈求平安吉祥。

明代石刻散布满山

佛像不再是异域风情的面孔

据记载,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著名石窟相继衰落,石窟艺术传入四川。四川、重庆的石窟造像大多开凿于唐宋时期。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中国石窟艺术陷入沉寂。明代,明人往往注重修复前朝石窟,开凿大规模石窟的情况并不多见。

玉蟾山明代石窟,石刻遍布山间。石刻多为唐、宋、元、清时期。鉴于明代石刻的缺陷,这里能找到如此之多的明代刻画实属罕见。

千手观音

玉蟾山为何有如此多的明代石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给出了答案。

泸县地处云贵川三省战略要地,扼守蜀地咽喉。也是长江沿线重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古代,石窟中心往往建在重要的地理位置,如丝绸之路上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同时,大足石刻虽然在明代已经衰落,但仍然具有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巨大影响力。与大足毗邻的泸县自然受到的影响也很深。比如《释迦牟尼佛法》、《太子浴九龙》等都可以在大足找到。找到原型。

讲座及法图

此外,自宋代以来,泸县就活跃着一批石雕工匠。宋代石室墓、明代石窟、明清古龙桥都是他们的杰作。石雕艺术在这里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玉蟾山石窟的造像在佛像的造型上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他们不再是北方石窟里的异国面孔,而是更像南方人了。在造像风格和造像雕刻上,我们并不总是注重严格遵循经典,重意轻形。相反,民俗、日常生活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说,玉禅山石窟的石刻不仅借鉴了藏传佛教造像的风格,而且也沿袭了中国造像的风格。它是汉藏造像文化传统相互学习、交流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