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百科

探索太空新时代的环境伦理与荒野概念扩展

发布时间:2024-12-24 05:03:19

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环境伦理学不断扩大道德关怀的对象,从生物体到地球生态系统,再到没有生命迹象的外太空。这本身就扩大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延长。在荒野的背景下,将地球荒野所定义的荒野概念延伸到远离地球居住区的外太空,从而构建“太空荒野”的概念。这种将“地球荒野观”投射到“太空荒野观”的构建,或许是探索太空开发伦理问题的一个有价值的途径。

新太空时代的伦理问题

当前,国际航天领域已掀起新一轮探索热潮。各航天大国都在力争在太空探索上占据领先地位,赢得掌握太空“秘密”、占领资源的机会。新兴的“航天经济”日益呈现出基础性、关联性强、高带动性、高增长性的特点。在新技术不断突破和日益市场化的推动下,太空探索的目的逐渐从探索太空奥秘、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保障国家安全转向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领域。这一转变使太空探索成为世界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世界即将进入新的太空时代。新太空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不断探索和开发,太空开发中的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航天领域的“公地悲剧”可能再次发生。太空中的许​​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共”资源相同。多个所有者同时拥有使用权。然而,对于每个使用权持有者来说,没有权利阻止他人使用。这可能会导致出于自私动机对公共资源的竞争性过度利用,即使人们知道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从而导致资源枯竭。

第二,当前,太空不仅是科学探索的领域,也是资源控制和利益争夺的战场。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甚至垄断了先进的航天科技,在发展航天过程中拥有优先权和主导权。但对于航天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先到先得”的航天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遵守国际航天正义规范,有必要讨论。此外,早期太空开发商留下的“太空垃圾”存在撞击其他航天器的风险,让其他国家未来探索太空变得更加困难。太空污染问题就像地球的生态问题一样。发达国家自身发展起来后,可能会平均分担空间污染的负面后果,甚至直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然而,太空开发涉及的伦理问题尚未明确界定,将伦理考量引入太空存在两大困难。一方面,困难来自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无生命实体道德身份的识别给太空开发的实践伦理过程带来了困难。雅克·阿诺德认为,构建太空伦理的必要性在于它“构成了人类伟大太空探索的新领域,它描述了人类尚未充分考虑或只是偶尔考虑的研究领域,并提供了然而,这提出了一个关于太空伦理的定性问题,即太空涉及的伦理问题是否是用来调解人际冲突的人际伦理。人类一个新领域的兴趣,或者是否是人类道德共同体道德关注对象的扩展。

面对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实体,我们可以从环境伦理学中的荒野哲学出发,审视其对荒野的解释,从而反思太空荒野,从而构建太空荒野概念的论证。从环境伦理角度探讨太空开发的伦理问题,是在对地球荒野观的扩展和修正的基础上进行的。审视太空荒野观的基本理论,可以为进一步构建太空荒野观指明方向。

荒野概念的空间化

在原始社会,对于居无定所的狩猎采集者来说,荒野是原始的,整个自然都是荒野,人是荒野的一部分,人类世界、自然世界和荒野世界是一体的。早期文明的主要方向是征服自然荒野。人类被接纳并融入自然荒野。荒野和原始人生活在同一个“野”世界。随着种植、养殖、定居的出现,人们发现与驯化的、不受控制的动植物相比,人类本身就不同于并优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并认为人类在生态上是优越的。性,这个时期的荒野变成了一种未知的、无序的、危险的状态。工业文明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类的物质和安全需求。荒野逐渐成为人们的精神必需品,成为紧张压抑生活的缓冲地带,成为不断回归的自身历史的起点。但在这个过程中,荒野的野性也逐渐消失了。

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在《英语词典》中将荒野定义为:“一片沙漠;一块与世隔绝的、未开化的土地”。这个定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英国和美国视为标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的《荒野法案》将荒野定义为:“与人类影响占主导地位的地区相比,荒野被认为是地球及其生物群落不受人类限制的地区。在这里,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如今,字典将荒野定义为未开垦或未开发的空间,从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延伸到太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太空的探索和发展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地球的荒野和太空的荒野至少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原始性,主要指从未被人类触及的原始处女地。这里的人类痕迹很少甚至微乎其微,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受自然力量影响的地方。地方;二是残酷,主要是指对人类的生存有相当程度的挑战或威胁,使得人类往往只能以过客的身份出现在其中。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将是致命的;三是潜力,主要指人类对于难以接近和知之甚少的物体的价值。评价中不能排除其巨大价值的潜力,而这种价值潜力也成为先行者的合理动机。

在这个理念下,无论是地球上的荒野,还是太空中的荒野,都是尚未开发的资源库,仍然具有开发潜力。当地球资源面临生态系统崩溃、能源枯竭等危机时,太空荒野或许会成为人类施展开拓精神的下一个战场。

构建太空荒野景观

环境伦理学中对荒野的讨论是基于人类道德关注对象不断扩展的逻辑。这导致道德关注的对象有可能不断向太空荒野扩张。将环境问题扩展到太空是这一逻辑链的延伸。荒野保护作为环境伦理学的重要地位,不仅关系到地球荒野保护的意识建设,而且影响着人类未来进入外太空荒野的态度和行为规范。一些环境伦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地球某些地区环境保护的态度往往代表着对未来太空发展的基本态度。太空开发凸显的诸多伦理问题也呈现出“明智利用”与“完整保存”的双重性。这些争议使得证明荒野价值评估立场的合法性变得非常重要。

环境伦理学中的荒野哲学从价值论出发,建立在对传统荒野观的批判中。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一书中主要批评了以工具价值形式对荒野的评价。这不仅成为环境伦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荒野哲学思想,也是构建太空荒野概念的理论基础。拉尔斯顿认为,荒野的真正价值源自其内在的创造价值的创造力,而与人类在文化中的评价活动一样,荒野本身也源自这种创造力。荒野正是通过其非工具性和野性的特性,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偶然”情境,以抵制人类文明体系的规范统一。

荒野哲学对地球荒野观和太空荒野观的构建思路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基于整体论的视角,注重系统本身的整体价值、创造性价值、历史价值等维度。首先,地球荒野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论的角度来看,太空荒野是一个包含地球生态系统的宇宙,具有更复杂的系统和更微妙的关系,体现了整体的价值。其次,地球的荒野和太空的荒野都是客观创造价值的体现。创造力让荒野千变万化,因果联系与非因果联系,绝对随机性与相对随机性交织在一起。再次,大地的荒野和太空的荒野,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转中都蕴藏着各自的历史价值。荒野哲学从完整性、创造力和历史的价值维度讨论宇宙荒野的概念。它不仅为宇宙荒野具有其内在的、客观的、非工具性的价值这一论点奠定了基础,而且阐明了人们应该将太空荒野视为一种“保护”的道德立场。

空间有其内在的价值。为了解决太空探索的伦理问题,我们可以赋予太空道德主体的地位。太空环境宝贵,为人类探索和发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空间。地球的荒野和太空的荒野都充满活力,并体现在生命的智慧中。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我们都可以用伦理道德的概念框架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有相似之处。人类不仅要尊重地球环境,还要将道德关怀的目标延伸到太空——不仅要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还要保护自己。美是存在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