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二)——蒙古族男性传统配饰
蒙古族男性服饰概述
如今,随着现代工业、交通、通讯、网络等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蒙古族传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亡,传统文化也随之消失。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巨大的变化,许多游牧文物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找到,而且大部分已经成为文化遗产,失去了实用价值。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服饰不仅表达了该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而且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和重要凝聚力,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远古时期,蒙古族大部分居住在蒙古高原。气候寒冷,他们以游牧为主。他们在马背上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他们的服装必须具有较强的防寒作用,并且易于骑行。长袍、马甲、皮帽、靴子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装。蒙古族服饰有着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普遍偏爱鲜艳、亮丽的色彩。这些颜色使人感到明亮、快乐。蒙古族崇尚白色、天蓝色等纯净、明亮的颜色。蓝天白云,自然和谐。
配件概览
在成吉思汗统一北方草原部落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蒙古民族在继承古代草原游牧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欧亚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适应自然环境的传统服饰。并具有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的特点。 。由于每个部落的服饰多种多样,因此很难在一本书中涵盖所有内容。我们分期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期重点介绍蒙古族男士配饰。
配饰是传统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像服装一样的必需品。它们的审美价值往往大于其使用价值。蒙古族男子的配饰主要有蒙古刀、火镰、鼻烟壶、烟袋、手镯、戒指等。在古代,蒙古刀、弓箭、火镰形影不离,是游牧民族生存和野外狩猎的必需品。 。蒙古人认为火镰是光明的象征,刀是震慑邪恶的,所以无论男女老幼,外出时都必须带上这两件物品。男人的刀应该戴在身体的右侧,火镰应该戴在身体的左侧。骑马时插在腰后。下马或进入别人家时,刀、火镰都要放下,垂在左右胯上。蒙古族传统习俗认为,火镰产生的火源自仙天。因此,在点燃篝火、腊月节火等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时,必须使用火镰来生火。蒙古语形容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时,常用“火与力”等词语。正因为如此,蒙古男子从小就掌握了用镰刀生火的技能。成为新郎后,新娘家的嫂子会考验新郎的生火技艺。如果他三下镰刀还不能生火,就会被嘲笑为“火力耗尽”。“蒙古”一词的蒙古语本意是“永恒的火”。
蒙古刀
蒙古刀的种类很多,形状、大小各异。主要用来杀羊取肉,也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会看不起不戴蒙古刀的男人。不过,蒙古刀并不是战斗的工具,民间传闻都是误会。蒙古银匠最拿手的技艺是制刀。刀片由优质钢制成,手柄通常由牛角或桃花心木制成。它们既实用又美观。刀鞘上有孔,可供插入象牙或骆驼骨筷子。护套有一个带丝带的环。丝带一端有环,可挂在臀部,一端有蝴蝶结,底部有流苏;另一端有一个树干。博乐是蒙古语。它是一种由银制成的圆形装饰品,上面有图案,中间嵌有一颗大珊瑚珠。蒙古刀伯乐也是用丝缎绣制的。刀鞘由金、银、铜制成,刻有龙、虎、兽首、云纹。象牙筷子的大头还包着一包银子。蒙古族用刀有很多禁忌习俗。例如,不能用刀尖指日月星辰、天地山河、佛像等人。递刀给他人时,不得将刀尖指向他人,不得用刀吃肉或递给他人。在屠宰牲畜、切肉、削骨等操作中,用刀不熟练的人会被大家嘲笑。
牙签
一首鄂尔多斯民歌唱到:“把金葫芦牙签拿给我父亲,如果我父亲问起,就说我在北军平安。”一名士兵临终前嘱咐战友给他拿来牙签。我父亲创作并演唱了这首歌。这种牙签因为上面挂着一个金葫芦,所以被称为金葫芦牙签。它实际上是由纯银制成的。经轴上的环引出两根银绳,一根挂着金葫芦(镀金)或名贵葫芦,一根挂着花篮。在花篮和底部的环上系一些东西。牙签有掉落牙签、耳镐、胡须刷三种。添加胡须梳的牙签有四根,牙签有五根。牙签通常用布勒上的挂钩整根挂在肩扣门上,也可以一根一根地取下。多为老年男性佩戴。牧区的孩子不宜吃太多甜食,以免腐蚀牙齿。不准用棍子剔牙缝里的肉。允许他们用湿毛巾擦拭,所以年轻人不使用牙签。
火镰
火焰镰刀佩戴在男子的左腰带上。一般是从绣好的树干上抽出一条丝带,然后打结,分成两部分。其一有弓,弓上系两束丝线流苏。另一个是用来绑火镰的。火镰通常是铸铁制成的,大部分都套有牛皮套(这样冬天可以握在手里生火,而不至于冻手)。盖上绘有寺庙、鱼、虾、云头等图案。一小半暴露在外;黄铜上镀有蝴蝶图案,下面是既不太锋利也不太钝的钢刀片。拿起两块天然火石,将火绒放在它们之间,然后用一只手握住它们。用另一只手的火莲刃击打火花,可以使火绒着火。如果您正在吸烟,只需将火绒直接按在包装好的烟草袋上即可。如果要生火,就在干牛粪上放上火绒,用嘴吹灭火焰,然后用牛粪点燃柴火。用镰刀敲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而牛羊和牧民则要整天敲击。一般将“乌拉草”(一种干燥后加工的易燃草绒)和“奇胡日”石(碰撞后容易产生火花的石片)紧紧地握在手中,用火镰刀进行摩擦。依靠火花来点燃吸管。这是一种原始的生火方法,比钻木取火稍有改进。一旦火柴供应充足,火镰就会逐渐消失。
碗袋
碗袋是盛放银碗的套子。一般呈纺锤形,两端有出口(是折叠开口穿绳的手法,拉动即可将绳子的开口系住)。它可以戴在腰间。柳条的通常挂在马鞍上,或者在家时挂在哈娜的头上。外出时随身携带。当你去游牧、狩猎或去其他地方时,你可以用自己的碗、筷子和蒙古刀来吃别人的米饭或荤菜。碗袋的材质有布制、柳制、毛毡制、桦树皮制,款式有多种。当时的贵族阶层多使用银器,上面有精美的雕刻。
鼻烟壶
人们对鼻烟壶并不陌生,其多为圆肩、大底、小颈的短扁瓶。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个。如果实在没有的话,就得找一个小玻璃瓶来用,因为它是互相问候的必备物品。这东西过去在牧区是非常发达的。种类繁多,有玛瑙、玻璃、水晶、银、玉、石、瓷、木等。技法有内画花和外刻花两种。高档鼻烟壶的盖子是银质的,上面镶嵌着一颗大珊瑚珠或绿松石珠。盖子上附有一个挖耳勺大小的物体,可以插入鼻烟壶颈部的孔中以挖出鼻烟。据说鼻烟是由六种成分制成的。用小勺子舀出一点点放在指甲上,放到鼻孔处吸气,立刻就会打喷嚏。过去,人们会将某些蒙药掺入鼻烟面条中,以防止鼻炎和传染病的传播。这就是鼻烟壶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过,蒙古人见面交换鼻烟壶时,是不让对方拿自己的鼻烟的。一般与献哈达同时进行。两人见面后,各拿出自己的哈达和鼻烟壶,将哈达口(一侧折成两片)对着对方,戴在手腕上,右手握住鼻烟壶。将哈达放在对方手腕上,右手将鼻烟壶递过去。对方用左手接住鼻烟壶,放在右手上,在手掌上旋转,然后传到对方的左手上。然后将哈达戴在对方的手腕上,双方将自己的鼻烟壶与哈达交换。回来吧,这不是真正的交换。有的鼻烟壶已经使用了好几代,价值几匹马。它们非常昂贵。如何将它们换成您的玻璃瓶?传说,蒙古人第一次见面后,各拿一块小石头互相击打。后来可汗对其进行了修改。就像鼻烟壶一样。
鼻烟袋
又称鼻烟壶袋。因其两侧开口,一侧托鼻烟壶,另一侧托哈达(是举行上述仪式不可缺少的物品),戴在左襟的腰带上。通常由深蓝色缎子或布料制成并镶边。或用各种颜色的丝线,上下绣齿纹作为花边,中间绣山纹、水纹、花卉、龙凤、蝙蝠、双蝶、双鱼等图案。哈达和鼻烟壶的图案应该是一模一样的。佩戴时,用于展示。上下错开,使两边的图案显露出来。制作这个东西是蒙古妇女的手艺。女孩子常将其视为爱情之物,送给心上人。新郎结婚时,婆婆和姨妈有多少,就会制作几个鼻烟壶袋送给新郎,新郎先戴上婆婆的。女人和男人一样,各有一个鼻烟壶,但没有外面的鼻烟壶袋,只有里面的小袋子。将鼻烟壶放入后,将其放入马甲口袋中,让流苏从口袋顶部浮出。
烟草袋
过去普遍吸食干烟(烟叶),烟袋十分讲究。大致由锅(烟包头)、木杆、烟嘴三部分组成。烟壶是盛装干烟草的部分。它由铜和银制成,颇有雕刻装饰。木杆由红木和沙棘木制成,有天然或彩绘的图案,中间有气孔,以便燃烧锅中的烟雾通过烟嘴吸进嘴里。当这三个东西组装在一起时,接口上应该添加一个雕刻的银束。木杆长一二尺,烟嘴是玉石或玉石制成的。
烟袋
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小扁包,由锦缎、丝绸和布料制成,有一个小开口。底部用丝线绣一些齿形花边,中间是山水、花卉、植物、飞禽走兽的图案。口部饰有灰碗(银质)、抽烟油钩、丝线流苏、腰带上有其他钩子。这用于干烟草。装入干烟丝后,即可将嘴收回。
烟袋
烟袋是用来装烟袋的,将丝织物穿在胯上作为装饰。形状大致像葫芦。下面垂下丝线流苏。其上有带子及青玉钩,可扣于胯上。
鞭
鞭子是骑马用的。蒙古男子斜跨在马背上,一手扶腰,一手握鞭。他很时尚。俗话说:鞭子可以驱马、赶牛、防猛兽、吓村里的狗,作用很多。过去,官员、富人走路时都把鞭子挂在胳膊上。它们既是装饰品,又带有一点威胁。
鞭子的种类有很多种:官员携带的鞭子是用熟皮条与红、绿厚皮混合制成的。它们可以编织成鳞片、万字、吉祥结等图案,并挂上多层细皮条制成的流苏。这就是所谓的辫子鞭。它是由三股煮熟的皮条绞成末端用橡皮筋制成的细鞭尖,粗端绑在红柳鞭杆上。懂得抽烟的人,会发出很大的“砰砰”声。如果你不会鞭打,你就不能大声鞭打,而且会被鞭尖打在脸上。这就是大家熟悉的皮马鞭。 “走鞭响四面八方”就是唱的那种鞭子。还有一种无柄鞭,只有一根光杆,藤条或竹棍,长三尺多。将一端用绿色皮革包住,另一端用熟皮革绕成一个环,然后握在手中。俗称“藤马棍”。
飞拂
夏天骑着马,手里拿着马,驱赶蓝头盲蝇。这种盲蝇专门蛰牛、马。被蛰后,它会狂奔,无法控制。于是就发明了这种东西。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整条牛尾,比较简单。一种以藤条为柄(比马棍短得多),然后用黑白马鬃编织出锯齿、鳞片、十字等图案,套在柄上。接下来,编织一个类似网络的东西,将马尾辫放入其中,并在末端固定。马尾辫很长,可以驱蚊、苍蝇。另一端有一个环,您可以将其套在手指上并随身携带。
徒海
徒海又称“拖海”。各地图海的面貌各不相同。有些是一条银带,近两英尺长,固定在缎子底座上。带子是由层层银花和镶嵌其中的大大小小的红珊瑚组成。它很重,足以容纳两个银碗。鄂尔多斯图海是一块用银或铜制成的扁片,上面和下面都有图案,方形里嵌有珊瑚绿松石。上面有两个环,可以挂在腰上。底部有两个环,可以挂另一条长围巾。长围巾长二尺,宽一寸。用白缎或白布缝制而成,从上到下用红线固定四枚铜钱。新女婿出嫁走时,只把这件上圆下圆的银片戴在胯下,下面没有长围巾。他给婆婆磕头后,婆婆把长围巾挂在了海底的戒指上,也算是认可了这桩婚事。 “图海”一词在蒙古族民歌中出现较多:“银锻的图海重在我胯上,达赞姑娘罗吉德玛重在我心上。”这就是图片的运用。海是一个隐喻。
弓箭
弓箭在古代用于战争和狩猎,如今则用于婚礼和体育运动。弓是由多种材料粘合在一起制成的。弓的表面(内部)是通过将牛角或鹿角削薄并用鱼肚浸入数层制成的。弓的背面用竹子或木头粘起来,然后用熟牛皮绑在一起。两端有系绳的地方,绳子放在弓码上。弓码是用骆驼骨制成的,还刻有龙凤等图案。绳子由三股组成,包括雄鹿的脊椎和公牛的筋腱,可以承受英雄的拉力。箭杆是用细柳条切成二尺四节制成,头上附有青铜或钢制的三角箭头,下端刻有三个120度方向的雕羽,使箭可以被准确而快速地射击。
箭袋是用来装弓箭的,用牛皮制成,呈方形或三角形,上面有金银泡钉,狮虎、老虎雕刻,镶嵌珍珠。其上插着十支白色箭矢,背上威风凛凛。
腰带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袍子、腰带、靴子、配饰等,其中腰带起着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它不仅可以悬挂上面提到的各种配件,还对游牧生活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紧实的腰带可以减少马背上的颠簸对人体内脏的伤害;做体力劳动时,可以保护腰部,便于劳累,提高人体对环境的耐受力。蒙古人出于生活上的潜在需要,将腰带做得非常长,从15英尺到30英尺不等。关于腰带也有一定的习俗。例如,男子系腰带时,应以袍上身的宽松程度为标准;大多数情况下,已婚妇女不系腰带;男人不能让别人的妻子给自己系腰带,也不能送给女人。腰带等等。腰带也体现了蒙古人的审美情趣,他们注重腰带的颜色和袍服的颜色,让男人看起来更壮实,女人看起来更苗条。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不同文化的融合演变,历代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民族的精华。服饰,逐步完善和丰富传统服饰。服装的种类、款式、材质、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无数精美的服装精品,为中华民族的服装文化增添了绚丽的一页。
如今,服装及配饰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正在逐渐失传。具有服装制作技艺的能工巧匠越来越少,导致后继无人。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世界上不同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才能给人类的美好生活带来丰富多样的色彩。如何不让民族之花悄然凋零,真正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摆在每一位民族文化传承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有疑问请发送邮件至:bangqikeconnect@gmail.com